湖南茶叶历史

学智咖 人气:2.18W

湖南茶叶历史

湖南茶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史书记载,唐代湖南有不少人爱喝茶,茶叶的种植和制作也很普遍。宋元时期,湖南开始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茶叶生产体系。

明代,湖南茶叶经济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湖南沅江盆地、岳阳、衡山、醴陵、湘阴等地逐渐成为茶叶的主要生产地。清代初期,湖南茶叶在全国范围内名声大震,以湘山茶最为有名,因其品质极佳而被誉为“天下第一”。

近代以来,湖南茶叶也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品种和品牌,如君山银针、平江毛尖、眉山西湖龙井等。目前,湖南茶叶已经成为中国茶叶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茶叶文化在湖南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湖南茶文化,独特的饮茶文化

随着湖南省旅游业的开发,湖南茶文化被越来越多人了解。湖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湖南省黑茶在我国茶叶经济和民族团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现在,我们就走进湖南文化,看看湖南人与茶的故事。

湖湘茶文化的源流

湖湘茶文化,属于湖湘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是先秦帝王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交融混一的复合物,是古代巫术文化与潇湘地域性神秘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如果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可以说湖湘文化从远古神农氏时代而至唐五代,始终闪烁着一种神秘文化的灵光异彩。此时的湖南是一部神话,湖湘文化是一部神奇的史诗。其渊源大至如下:

一是中国帝王文化。历史上湖南先后有七个帝王归葬(神农氏、舜帝、义帝、刘望、张邦昌、李自成、吴三桂),特别是炎帝神农氏、舜帝有虞氏与盘瓠(盘古)驻足湖南,使湖南先后成为中国农耕文明与中华道德文明的发祥地,故湖湘文化包含着中国最古老的农耕文化(包括茶祖文化)与道德文化内涵。

二是善德文化。善卷,是湖南又一位上古贤士,是中华道德文明的奠基者,影响过尧、舜、禹三代圣君,为历代仁人志士所尊崇。善卷是湖南常德人,隐居枉人山(常德德山),以善与德训化子民,提倡“上善若水”与“厚德载物”。尧以为师,舜欲让位善卷,善卷不受,不知所行,后人将“善德山”(后改为德山)修建善卷坛(即善德观)和善卷钓台,于是有“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的民谣。

三是古代巫术与道家,故湖湘文化以宗道、崇尚自然、“究天人之际”、尊崇道学为基本特质,又与原始图腾、宗教乐舞、民间傩戏结缘,以崇尚玄想与理性思辩为审美特征。

四是中国禅宗文化,特别是南岳衡山、潭州沩山、常德德山与夹山,长沙岳麓山、浏阳道吾山,都是中国禅宗的重要发祥地,故湖湘文化始终涂抹着佛教禅宗的佛光神韵。

五是荆楚文化,湖湘文化本来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的荆楚文化范畴,但其沾溉屈贾文学的艺术光辉,特别是屈原《离》与《九歌》等优秀诗篇以香草美人为喻的创作手法与艺术风格,以及西汉青年文学家贾谊的智慧与才气,给湖湘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生命。

六是宋代书院文化,特别是岳麓书院与石鼓书院在南宋的兴旺发达,故湖湘文化又是道学的、理性思辨的,以周敦颐为先祖,以胡安国与胡宏、张栻与朱熹为主将,深深打上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烙印,赋予湖湘文化以浓厚的哲学思辨。

因此,湖湘茶文化,与古代帝王神话结下不解之缘,记载着上古炎帝神农氏及其整个部族“尝草别谷”、“火德天下”和“教民耜耕”的伟大历史功绩,开创了中华农业文化的历史新纪元,实现了人类文明由兽牧业向农耕生活的划时代性的转变,因而神农氏被尊为中华民族远古先祖的“三皇”之一。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这“荼”,就是茶。神农大帝为解决先民的饮食问题,遍尝百草,终于从湖湘大地生长着的野生茶树上,发现了茶叶的解毒作用,使人们开始重视茶叶,并利用茶叶,开掘了中华茶文化的长河之源。神农氏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现与利用茶叶的饮用价值与医药功能的人,开创了人类饮茶的历史,于是炎帝神农氏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茶祖”。所以,我们说:“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

这里有西汉时期设置的中国唯一一个以茶命名的县级行政单位——茶陵县,《帝王世纪》和《路史》等记载,相传炎帝晚年巡游天下,积劳成疾辞世(有一说是误食断肠草去世)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经考证,“茶乡之尾”即是茶陵。即茶山中的帝王之陵。炎帝神农氏陵在县西三十里。史记“炎帝葬长沙之茶乡”,至今,炎陵及相邻的茶陵、安仁县依然流传着神农尝草识茶的传说。

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神农氏及其部族在郴州制作耒耜,播种百谷,教民耕种,解除百姓的衣食之忧;至今考古专家在永州道县玉蟾岩发现13000年前的稻谷,比印度4000年的古水稻还要早9000年之久,打破了世界水稻界关于水稻起源于印度的神话。我们知道,茶树栽培与茶叶生产,本身就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湖南农耕文化的繁荣,有力促进了湖南古代茶叶与湖湘茶文化的繁荣发展。

这里是中国黑茶的原产地,安化县乃是中国黑茶之乡,黑茶生产的历史之悠久,是任何地区无可比拟的。

茶与神话传说验证了湖南这方热土茶的起源和旺盛生命,而有说服力的湖南茶以及茶文化的盛起,在“饮茶之风行于唐朝”和或者更早以前的历史记载中俯拾皆是。唐朝末年,马殷坐拥湖南,号楚王,规定湖南年贡茶二百余担。由此可以想象,千年之前的中原士族们已经在湖南的茶香里舞文弄墨了。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挖掘中,出土汉隶书写的“一笥”的竹简和“笥”木牌。湖南博物院周世荣先生研究认为:檟在汉前指茶。

1954年,长沙魏家大院第四号汉墓中(约为文景帝之际,前179—前143年)出土了一枚石质官印,上书“荼陵”二字。汉墓出土文物证实,公元前168年湖南已有茶叶生产,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随葬品说明墓主生嗜好饮茶,死后将茶作为陪葬。由此可见,湖南茶文化在茶史上的影响无论在礼仪、帛画、绘绣、撰刻的艺术表达水平上,还是在中华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深远意义。

湖南人传承了炎帝神农聪明求实、顽强坚韧的优秀品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湖湘传统和在做学问时既追求“格物致知”以期达到“内圣”,也强调“经世致用”,造福世人的湖溯学术风格。

安化黑茶的历史简介?

安化黑茶属黑茶类,因产自中国湖南益阳市安化县而得名。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安化黑茶的历史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安化黑茶的历史介绍

  黑茶是六大茶系之一,也是中国的特有茶类,生产历史悠久。安化产茶自唐代开始,已有产"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的记载。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安化建县后,朝廷在资水北岸建立博易场***即茶市***,用米、盐、布、帛交换***专卖***安化茶叶。当时以"渠江薄片"为代表的安化蒸青饼茶,还不是现代黑茶,但是,安化茶叶凭借天然的优厚条件,随历史程序而逐渐发展起来。

  安化黑茶产制始于十六世纪初,据《明史茶法》记载,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产地有限。"这里所指的黑茶是四川绿毛茶经过蒸压形成的黑茶,难于满足宫茶和商茶需求,同时也不及湖南安化民间实践中形成的在初制中进行锅炒、沤堆、火焙等工艺产制的黑茶。于是,商人越境至湖南采购。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值贱,商人率我境私贩。"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御史徐侨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多而值下,湖南之行,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由于湖茶量多、质好、价廉,吻合朝廷"以茶易马"之愿,在十六世纪末期,四川黑茶逐步被湖南黑茶所取代。

  道光元年***1820年***,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受托行栈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0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称为"千两茶"。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运输受阻,安化黑茶产制受到影响。1939年5月,留学日本的大学士彭先泽先生在国民 *** 支援下,回到安化家乡,开创了安化黑茶产制的新纪元,试压安化黑茶砖成功,正式组建成立湖南省砖茶厂。新中国成立后的安化黑茶产业,得到了全面的规范化发展,实行统购统调,保障各少数民族茶叶供应,产品主销国内七省***自治区***。

  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安化砖茶厂开始试制茯砖茶,从泾阳雇请技工三名,并取泾阳水来安化开始试制,同时由武汉大学生物系赵教授来厂指导,进行近一个月的研究,主要对水热处理,加茶汁、干溼调剂火温等诸工艺的控制,于1953年获得成功,从此,"茯砖"移地筑制的历史得以改学。1958年,黑茶砖机制工艺压制茯砖又获成功,自此结束了几百年手工筑制茯砖的历史。

  随着科技的进步,茯砖茶也有了新的发展。荷香茯砖、原叶茯砖、金手筑等创新产品便是在茯砖茶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荷香茯砖以安化黑茶和优质荷叶为原料精制而成,除具有茯砖茶的功效外,还具有明显的清热、泻火的作用。原叶茯砖获得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传统茯茶"切碎"工艺,保留叶片原有形状,精选安化云台山野生茶树原料,轻微氧化,"活性"强。金手筑获中国***北京***国际茶博会金奖。

  安化黑茶属黑茶类,因产自中国湖南益阳市安化县而得名。

  安化黑茶采用安化境内山区种植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等工艺加工制成黑毛茶,并以其为原料精制***包括人工后发酵和自然陈化***成安化黑茶系列产品,主要品种有"三尖"、"三砖"、"一卷"。

  成品干茶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橙黄,香气纯正,有的略带独特的松烟香;滋味醇和或微涩;耐冲泡。

  中国自古就有"以茶治病"的历史,古代民间采用老茶治疗糖尿病、痢疾、伤风等的记载甚多。对黑茶功能的研究中,证明了黑茶至少有九大养生功效:补充膳食营养;助消化、解油腻、顺肠胃;降脂、减肥、软化人体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抗癌、抗突变;改善糖类代谢,降血糖,防治糖尿病;杀菌、消炎;利尿解毒、降低菸酒毒害。

  除养生功效外,安化黑茶的保健效果更独特。安化黑茶特殊的制作工艺过程中会自然发酵生成"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这种黑茶里独有的冠突散囊菌,富含18种氨基酸,45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茶叶中的矿质元素主要集中在成熟叶、茎、梗中,黑茶采制原料较老,矿质元素含量比其他茶类高。其中氟对防龋齿和防治老年骨质疏松有明显疗效;硒能 *** 免疫蛋白及抗体的产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并对治疗冠心病,抑制癌细胞的发生与发展有显著效果,茶叶中硒含量可高达3.8~***mg/kg。

  

安化黑茶的历史介绍的人还:

1.黑茶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2.安化黑茶的历史由来

3.安化黑茶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4.安化黑茶的主要品种

5.茶道安化黑茶的价值

6.陈年老黑茶与新黑茶的区别

湖南黑茶的起源?

黑茶生产始于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御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16世纪以前记载的黑茶,是指四川由绿毛茶经做色后蒸压而成,据湖南湘礼湘情黑茶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禁止越四川境内私贩湖茶。因此16世纪未期,湖南黑茶兴起。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 产于资江边 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 溪和马溪为最著名。过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产,现在产区已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历史 最盛时期的黑毛茶产量,是光绪年间的年产14-15万担。现在黑毛茶产量已超过50万担,比1950年增加了4倍以 上。 湖南黑毛茶经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而制造成。黑毛茶分为4个级,高档茶较细嫩,低档茶较粗老。一级茶条索紧卷、圆直、叶质较嫩,色泽黑润。二级茶条索尚紧,色泽黑褐尚润。茶条索欠紧,呈泥鳅条,色泽纯净呈竹叶青带紫油色或柳青色。四级茶叶张宽大粗老,条松扁皱折,色黄褐。湖南黑毛茶内质要求香味醇厚,带松烟香,无粗涩味,汤色橙黄,叶底黄褐。

谁能介绍一下湖南饮茶的历史?

湘江北去,源远而流长,湖南的茶文化也如同湘江一样源远流长。

说道茶湖南是不能不提的,说茶而不提湖南那是在割裂历史。最早关于茶的记录应该是关于神农的传说了。书上曾经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新语道基篇》),“斫木为耜之利,以教天下”的耜耕农业,还“以火德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死托祀于南方”(《吕氏春秋》)。神农“尝草别谷”、“火德天下”和“教民耜耕”的三大贡献,创拓了中华原始农业,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三皇”祖先之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发现了茶叶的解毒作用,使人们开始重视茶叶,并利用茶叶,开掘了茶文化之源。《吕氏春秋》中有“神农死托祀南方”之说,据《帝王世纪》和《路史》等记载,相传炎帝晚年巡游天下,积劳成疾辞世(有一说是误食断肠草去世)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帝葬长沙茶乡之尾是茶陵。炎帝神农氏陵在县西三十里。史记云帝葬长沙之茶乡”(即邑西康乐乡,《酃县志》卷之四,炎陵帝纪,同治十二年重修)。宋乾德六年(公元967年),太祖派人访遍全国古陵,终于在湖南茶陵县南百里的白鹿洞(今炎陵县康乐乡鹿原陂),找到了炎帝陵,于是建庙祀奉,绵延后世。至今,炎陵及相邻的茶陵、安仁县依然流传着神农尝草识茶的传说。所以说到了茶,即便是神话传说也是同湖南这块热土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当然这样的传说似乎没有多少的说服力,毕竟说来都是些神话了的传说。但是如果按照饮茶之风行于唐朝的说法,湖南茶依然有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面。唐朝末年,马殷占据湖南,号为楚王。当时湖南商贾能在中原地区行走的最重要一个条件便是湖南每年需要进贡25万斤的茶叶给中原的朝廷。千年之前的中原士族们便是在湖南的茶香里舞文弄墨,仅仅这点就可以让人浮想联翩。

但是显然茶在湖南不是唐朝才开始的事情。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挖掘中,出土汉隶书写的“一笥”的竹简和“笥”木牌。湖南博物院周世荣先生研究,认为即檟异体字,而檟在汉前指茶(也有学者认为是指桔柚一类的水果)。一号墓主为西汉长沙国丞相軚侯利苍之妻辛追,于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入葬,出土的一幅绢帛绘画,有人考证有一幅为《敬茶仕女图》。三号墓为利苍之子后元四年(前160年)入葬,一、三号墓文物中“一笥”,“笥”的竹简或木牌出现了四次。

至于1954年在长沙魏家大院,第四号汉墓中(约为文景帝之际,前179-前143年)出土了一枚石质官印,上书“荼陵”二字。汉墓出土文物证实,公元前168年湖南已有茶叶生产,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随葬品说明墓主的生前嗜好饮茶,死后将茶作为陪葬。这些物品是我国茶史上最早的文物,无论在礼仪、帛画、绘绣、撰刻的艺术表达水平上,还是在中华茶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深远意义。

当然湖南在中华茶文化方面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单可以列举这样的历史事实,更可以从古到今流传至今的很多东西来寻访到湖南茶文化悠远的馨香。譬如说:岳洲窑,铜官窑。陆羽《茶经》四之器记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湖南岳州窑自被陆羽《茶经》中列为唐六大名窑之后,似沉入洞庭湖中,未见于任何史籍,1953年经考古挖掘始知岳州窑系湘阴城南铁角嘴窑头山一带,发现裸露在窑地的大量文物。1983年在城南偏西的樟树镇百梅村,又发现15万平方米的百梅窑址,最厚的文物堆积在2.5米以上,出土文物碗、钵、碟、壶、瓶、罐,釉色多样清鲜,纹饰讲究,上层为宋瓷,下层为东汉青瓷。1986年普查在湘阴湖江岸边发现古窑址25处,其中青瓷窑址就有18处之多,1997年马王墈窑址出土了大量青瓷器物窑具和隋代龙窑,有8个文化层次,包含唐、隋、南朝(梁)、东晋、西晋、东吴六个时段,延续500余年。其西晋匣钵,使“匣钵烧造法”向前推进300余年,这一重大发现为中国青瓷技术发展史寻到了源头,证实了岳州青瓷在中国青瓷史上应具的地位,也是湖南最早的青窑瓷,是研究青瓷史不可多得的文物。

岳州瓷的釉色以青绿居多,青黄者少,釉层较薄,玻璃质渗光亮。初唐,岳州瓷大多只施半釉,甚至有的器皿只有口沿施一圈釉,成为该窑产品的一特色,《茶经》中指的岳瓷和越瓷一样,较其它瓷色青,并评说“青则益茶”。从出土文物来看,岳窑的青瓷、生活瓷、工艺瓷都有生产。生活瓷有隋代有青瓷小杯,青瓷足杯;东晋的青瓷洗;南朝的青瓷三足炉;东汉的青瓷双系壶;三国的青瓷笸及唐代的青碗。工艺瓷有车马人物、动物、家禽等。晋代青瓷穿山甲及鸡埘造型美观,真逗趣,体现出十分高超的技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与岳州窑同时存在的长沙窑。长沙窑址设在铜官镇,又称铜官窑。其产品在国内外有大量出土,历史影响颇大,也是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古窑。长沙窑与众不同的是胎以灰白色为主,釉以青中泛黄为主,另有黑白、褐绿彩釉;纹饰丰富,以釉下彩为其特色;器形品种多,形状各异。而且长沙窑开创了以文为饰的先例,在一唐代出土的青釉褐彩壶上记有一首忘年爱情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诗文趣味,具有浓厚的风土气息。据考证,岳州窑先,长沙窑后,后有长沙窑取代岳州窑之势。近年在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考古学家在挖掘八、九世纪文化遗址时,发现有长沙窑瓷。1974年在宁波出海口处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几百件越窑和长沙窑青瓷。

唐代湖南两地瓷窑生产及销售盛况空前,李群玉的《石潴》一诗,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江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诗中作者目睹瓷窑的蓬勃发展,以至担心挖瓷泥会挖到南岳衡山,火神祝融死后埋在南岳衡山。另外,诗人刘言史与孟郊在洛阳北山野之泉饮茶时也曾写到湘瓷:“宛如摘山时,自啜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可见当时湘瓷已发展到了相当规模,并在全国颇有影响。

当然说到了茶,更加不能忘记的是“茶禅一味”的说法,而至于茶禅那更是与湖南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自隋朝由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就开始与茶结缘,与“自古高山出好茶”,“自古名山多寺庙”联在一起。唐以来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宫廷、寺院文化融为一体,茶禅联姻,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僧侣饮茶,击鼓为号谓之“茶鼓”,僧寺茶室谓之“茶案”,寺庙管茶制茶之僧谓之“茶僧”,以茶斋戒,以茶参禅已成为风尚。

人们谈起茶就会想到赵州和尚(从谂禅师)一连说三个“吃茶去”的机缘法语,也会记起乾隆皇帝将杭州三塔寺改为“茶禅寺”的典故,还会联想到余杭县的“径山茶宴”。1992年,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在湖南常德召开,参加会议的日本朋友说:“石门夹山寺是‘茶禅一味’的发祥地。”

唐代高僧善会禅师,在其师传子德诚偈语“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崖泉”的指引下,在夹山寺以茶参禅,夹山和尚因茶悟道,造就深厚的茶禅功底。北宋徵宗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大师主持灵泉禅院(即夹山寺),在其碧崖方室编著了10本《佛果圆悟禅师碧崖录》,“颂古百顺”,圆悟克勤大师以自己独特的传法方式,形成该寺特有的碧崖禅风,逐渐流传国内外。《碧崖录》成了当时中国禅学临济宗经典,誉为“宗门第一书”。当时日本留学生学成回国,圆悟大师手书“茶禅一味”为印可证书,后流传日本,尊奉为日本茶道之魂,成为日本茶道的稀世珍宝。现存夹山禅寺院内的“茶禅一味”碑,为今人所书。时至今日,以茶禅一味为书者,独此一处。

“茶禅一味”的学术价值在于证实茶与禅的结缘,既发展了茶文化也发展了佛文化,这种现象被现代称为双蠃发展,把两种需要悟道的信仰和理念,归传在同世界融和忘我的境界之中。其次,“茶禅一味”是茶文化的一个主要学术分支。2003年4月中国茶叶学会与湖南石门县联合举办了2003中国石门夹山茶文化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石门是“茶禅之乡”。

如今,当心情舒畅时,不如坐于湘江之滨,泡一壶热茶,是否更加的觉得湘茶悠悠!历史已经给湖南的茶文化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但是更加辉煌的明天还有待湖南的茶人们奋力前行。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http://www.teascience.com/fulltext0501/1.htmfilename=CYKK200501000&dbname=CJFD2005&filetitle=%E8%AE%BA%E6%B9%96%E5%8D%97%E8%8C%B6%E6%96%87%E5%8C%96%E7%9A%84%E5%8E%86%E5%8F%B2%E5%9C%B0%E4%BD%8D

公元845~1985年的黑茶文化史

黑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的茶马互市。

唐德宗贞元年间,约785-804年。

据《封氏闻见录》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湖南茶叶生产历史十分悠久。

历史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炎帝神农氏,最后就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日的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陂,证明在炎帝神农氏时代,湖南就有茶树生长,并被神农氏发现和利用。

至今炎陵县山上仍有野生茶树生长。

  湖南黑茶生产始于湖南益阳安化县。

据唐·杨烨《膳夫经手

录》记载,唐朝时,安华所产渠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

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这证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产,在当地有些名气,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说明当时就有黑茶生产。

2009年,安化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黑茶生产地。

  黑茶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始于十六世纪初,理由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

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

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买。”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禁止越四川境内私贩湖茶。

因此16世纪末期,湖南黑茶兴起。

  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酉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著名。

过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产,现在产区已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

  据说,明嘉靖年间,资江下游出现了商埠重镇东坪和黄沙坪,它们与乔口和黄沙坪对岸的酉州一起,以茶叶为发端,成为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在南方的重要起点。

清代集黑茶生产工艺之大成而问世的“千两茶”,被近代人誉为“世界茶王”。

现今故宫仅存的一支“千两茶”已成为无价之宝。

清末,安化茶叶名驰天下,茶叶产业盛况空前。

目前,尚有百年历史的茶行、茶亭、茶书、茶钟、茶马古道驿站、茶具、茶歌、茶谣、茶俗存在于民间。

近年益阳茶厂生产的湘益高级茯砖茶,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调理肠胃、消炎、防辐射等独特功效,在边疆地区流传着“喝酒要喝伊利特,喝茶要喝益阳茶”之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茶叶保健功能的逐步认识,黑茶必将成为人们首选的健康饮品。

“喝安化千两茶,添人间百岁寿”、“多喝茯砖茶、健康千万家”。

追问

从起源开始.历史事件循序渐进.一直到1985年最好.

这个复制的 我看见过了

湖南茶叶的历史沿革

据史册《汉志》记载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表明,湖南的产茶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期,是我国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省份之一,唐代湖南每年的贡茶就有十二万公斤。到十九世纪,湖南的茶树栽培面积已上百万亩,现有茶园面积一百八十万亩。

黑砖茶历史

1.黑茶的历史

黑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的茶马互市。

唐德宗贞元年间,约785-804年。据《封氏闻见录》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湖南茶叶生产历史十分悠久。历史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炎帝神农氏,最后就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日的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陂,证明在炎帝神农氏时代,湖南就有茶树生长,并被神农氏发现和利用。

至今炎陵县山上仍有野生茶树生长。 湖南黑茶生产始于湖南益阳安化县。

据唐·杨烨《膳夫经手录》记载,唐朝时,安华所产渠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

这证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产,在当地有些名气,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说明当时就有黑茶生产。2009年,安化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黑茶生产地。

黑茶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始于十六世纪初,理由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

2.黑茶有些什么历史

最早的黑茶是由四川生产的,由绿毛茶经蒸压而成的边销茶。由于四川的茶叶要运输到西北地区,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减少体积,蒸压成团块。在加工成团块的工程中,要经过二十多天的湿坯堆积,所以毛茶的色泽逐渐由绿变黑。成品团块茶叶的色泽为黑褐色,并形成了茶品的独特风味,这就是黑茶的由来。黑茶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它的出现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黑茶的原料比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要堆积发酵较长时间,所以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因此被人们称为“黑茶”。黑茶按照产区的不同和工艺上的差别,可以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对于喝惯了清淡绿茶的人来说,初尝黑茶往往难以入口,但是只要坚持长时间的饮用,人们就会喜欢上它独特的浓醇风味。黑茶流行于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同时也受到藏族、蒙古族和 *** 尔族的喜爱,现在黑茶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主要品种有湖南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等。其中云南普洱茶古今中外久负盛名。

3.砖茶的历史,泾阳茯茶的历史

泾阳茯砖茶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

泾阳茯砖茶在历史上远销西北乃至更遥远的中西亚各国,不仅带来了当地商业的繁荣,产业的兴盛,更承载着秦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豪迈情怀。今天的中国,今天的陕西,今天的泾阳,无疑正处在历史上又一个全盛的辉煌时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泾阳茯砖茶定会迎来她又一个更加灿烂的美好明天。

丝绸之路神秘之茶——泾阳茯砖茶的历史地位

中国茶按基本类分有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按再加工茶类分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泾阳茯砖茶又属紧压茶类。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泾阳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它是泾阳茯砖茶的独特之处,因而形成了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风格。

“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4.黑茶的历史

黑茶(dark tea),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

黑茶属于六大茶类之一,属后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传统黑茶采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较高,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

黑毛茶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茯茶、千两茶、黑砖茶、三尖等)、湖北青砖茶、四川藏茶(边茶)、安徽古黟黑茶(安茶)、云南黑茶(普洱熟茶)、广西六堡茶及陕西黑茶(茯茶)。

“黑茶”二字,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

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甘肃通志》)。此茶系蒸后踩包之茶,具有发酵特征,实为黑茶无疑。

最早的湖南黑茶是汉代时由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渠江镇生产的渠江皇家薄片, 安化素有加工烟熏茶的习惯,茶叶通过高温火焙,色泽变得黑褐油润,故称“黑茶”。黑茶也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

湖南黑茶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渠江黑茶薄片呈形状不一的扁平薄片状,源于安化县渠江镇,黑茶薄片又称为黑茶宗祖薄片,民间相传为张良所造,俗称“张良薄片”。汉代时黑茶薄片成为皇家贡茶,称之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

四川黑茶起源于四川省,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时茶马交易中早期。茶马交易的茶是从绿茶开始的。

当时茶马交易茶的集散地为四川雅安和陕西的汉中,由雅安出发人措马驮抵达 *** 至少有2~3个月的路程,当时由于没有遮阳避雨的工具,雨天茶叶常被淋湿,天晴时茶又被晒干,这种干、湿互变过程使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导致了发酵,产生了品质完全不同于起运时的茶品,因此“黑茶是马背上形成的”说法是有其道理的。久之,人们就在初制或精制过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于是就产生了黑茶。

黑茶在中国的云南、湖南、陕西、广西、四川、湖北泉城红、泉城绿等地有加工生产。黑茶类产品普遍能够长期保存,而且有越陈越香的品质。

藏茶是黑茶的鼻祖,也称南路边茶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经过32种古法制成,而且由于持续发酵的原因,所以极具收藏价值,她是古茶类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种。 四川省雅安市是藏茶的原产地,已有1300年历史。

明代嘉靖年间,陕西泾阳商帮陆续来雅安投身边茶行业。他们的资金雄厚、经商有道,从明到清先后创办了10余家茶号,经营规模很快超过当地川帮,每年认“引”数额占雅安全部的三分之二。

藏茶品之“红、浓、陈、醇”。“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特殊工艺持久发酵制作而成的藏茶包含近500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约700种香气化合物,无机物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15种矿物质。 黑茶按照产区的不同和工艺上的差别,可以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雅安藏茶和滇桂黑茶。

益阳黑茶的历史

传说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运茶的马帮经常遇到下雨,淋湿了茶,茶商心痛不甘心丢弃。途径一个痢疾横行的村子,村里挂了很多人。村民们没吃没喝。茶商想自己带的茶长霉了,不值钱了,就送给这些可怜的家庭吧。结果奇迹发生,村子里的人们痢疾全好了。事实上,益阳黑茶的产生,比传说中的要早得多。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益阳黑茶益阳黑茶是20世纪50年代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主要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之初璧现,并风靡广东及东南亚市场。其声誉之盛,已不亚于当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乌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杀青(锅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叶气,滋味醇和,有松烟香,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当时,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邀请赏赐。回藏时,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其中茶叶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收卖私茶。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后统称益阳黑茶。

益阳黑茶至晚产于15世纪后期,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且量多价廉,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利厚畅销的益阳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产销萧条。明朝万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益阳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益阳黑茶逐渐兴盛起来。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帮,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还在安化建有楼阁,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称为“千两茶”,圆柱长约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1000两,产量较多;“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茶呈圆柱,像一本卷起来的书,故称“花卷”。另外,在“祁州卷”和“绛州卷”之外,有老牌本号加料绛州卷,品质最高,号称“卷王”,历史上产量极少。新中国成立后,益阳黑茶的主要销售区域还是巨响于西北少数民族居住区域,湖南本土的人很少喝,有些年间,黑茶丰产,很多黑茶卖不出去,当地茶民就把茶根,茶叶当柴烧。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的声名崛起以及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应,安化不断的打报告给湖南省,请求支持益阳黑茶产业的发展。今天,益阳黑茶从一个湖湘大多数人不知的茶叶品种,一越成为很多湖南人送礼的首选,尽管益阳黑茶在中国大地很多茶馆不为主流,但,相信众志成城的湖南人一定会让益阳黑茶媲美当年普洱茶,成为中华茶客的喜爱。目前,益阳黑茶规模最大的是白沙溪茶厂,价格比较低的是益阳茶厂,专做陈年极品益阳黑茶的品牌是满汉全茶,专做品牌专攻国内外高端市场的黑茶厂家是怡清源茶业,网上买黑茶首选中国黑茶商城。

湖南哪些地方的茶叶比较出名

您好

早在两千年前,湖南就已经是全国有名的产茶之地了。炎帝神农氏曾“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之”,

湖南产茶历史悠久,好茶名品云集,名茶如下

君山银针茶 、 高桥银峰 、 古丈毛尖 、金井毛尖 、 兰岭绿之剑

东山秀峰 、 南岳云雾茶 、石门银峰 、 安化松针 、野针王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湖南长沙茶叶品种

湖南长沙,位于中国南部,是茶叶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在湖南长沙,因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独特优势,出产了许多优质茶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特色茶叶分别是岳麓山茶、赤芸山茶和舜帝祠茶。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这三种茶叶的特点和历史。

岳麓山茶

岳麓山位于长沙城中心,是长沙市的标志性景点。岳麓山茶以岳麓山为产区,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茶树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腰和峰顶。岳麓山茶以其口感醇香、汤色清亮、滋味鲜爽,享誉中外。

据史载,早在唐朝时期,岳麓山上就已经开始了茶叶的栽培。当时,一些长沙的居民就在山上采摘野生茶叶,后来又根据茶叶的生长环境,在山上种植了一些茶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岳麓山茶的品质和声誉也不断提升。现在,岳麓山茶已经成为了湖南长沙的名片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茶客前来品尝。

赤芸山茶

赤芸山,位于长沙市东南方向,是长沙市的著名山峰,也是写在湖南省西南部的一座重要的山峰。赤芸山茶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赤芸山北麓,茶叶以其雄浑、清香、回甜、醇厚等特点享誉中外。

据说,赤芸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记载的名茶之一。赤芸山茶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中,空气纯净、水源优质,给予了茶叶天然的香气和口感。赤芸山茶历来以“有香无苦,有味不涩”而著称,是一款品质优秀的茶叶。

舜帝祠茶

舜帝祠茶,是湖南长沙的本地茶叶,以舜帝祠为产区,仅分布在长沙市岳麓区舜帝祠及周边数百亩的茶园。舜帝祠是武陵山区的重要古迹和旅游胜地,有“中华第一古祠”之称。茶叶的生长范围集中在祠庙周边的山区中,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

舜帝祠茶以其香气高、滋味浓、口感甘醇而著称。由于产量较少,舜帝祠茶的价格较高,是一款受追捧的高档茶叶。当你品尝这款茶叶时,会感受到其中浓郁的古韵和神秘感。

总结

以上就是湖南长沙的三种特色茶叶:岳麓山茶、赤芸山茶和舜帝祠茶。虽然这些茶叶的品种不同,但都具有湖南长沙茶叶的鲜明特点:茶叶醇香、滋味鲜爽、回味悠长。在品尝这些茶叶的同时,你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湖南长沙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美景。